江诗丹顿揭幕全新艺术家合作主题橱窗 以“金缕问纹”之蕴 续写传奇“臻途”

表迷网消息:江诗丹顿于上海南京西路旗舰店、北京国贸旗舰店与广州太古汇旗舰店隆重揭幕全新艺术家合作主题橱窗。

此次江诗丹顿携手中国青年艺术家毕蓉蓉,以传统纹样为灵感,凝其多年文化探索于“金缕问纹”之中,通过互联共生、永续生长的艺术形态,传递恒久、和谐与生生不息的深远意境。

主题橱窗将萧山花边纹样化为时间与文明对话的象征,融合瑞士圣加仑蕾丝匠艺,借由金缕与光影的现代化演绎,赋予传统以新生,江诗丹顿的“臻途”精神亦在此无限延展。

秉承对艺术文化绵延 270 年的不渝热忱,江诗丹顿于上海南京西路旗舰店、北京国贸旗舰店及广州太古汇旗舰店隆重揭幕与中国青年艺术家毕蓉蓉的合作艺术橱窗。毕蓉蓉的艺术灵感源于纹样的悠久传统及跨越时间与文明的演变,以“金缕问纹”为主题,将萧山花边非遗工艺与瑞士圣加仑蕾丝传统融汇重构,以金线绣制与光影交织构筑层叠装置,诉说时光流转间永恒新生的文明痕迹,传统纹样与现代工艺彼此映照,演绎时空与秩序的深邃对话,传递“臻于至善,永续不息”的深刻哲思。江诗丹顿亦藉由这一以现代化重释的设计语言,彰显品牌不曾间断发展的精湛制表技艺与美学风格,续写品牌波澜壮阔的人文“臻途”。

橱窗视觉中的细节之美

在本次橱窗创作中,艺术家毕蓉蓉携手萧山花边手艺人,以金线绣制传统花边,将这一凝聚东方美学与西方技法的非遗工艺转化为当代艺术语汇,再辅以 LED光影,呼吸般的韵律交织映衬令花边在金属与光的辉映间焕发新生,共同构筑出承载时光厚度与当代精神的艺术杰作。

萧山花边,又称“萧山万缕丝”,是一项底蕴深厚的传统手工艺。花边技艺以内敛繁复闻名,线与针的交错,不仅构筑出精密的纹样序列,更映照出匠人深厚的审美底蕴与造物智慧。其美学精髓在于“严谨而不失灵动”,构图精致、工针多样,既讲究坚实耐用,又追求素雅与华丽的微妙平衡。

布为纸、丝线为笔,依纹挑孔,镂空成韵,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手艺的极致锤炼,更需空间构想与心神专注。挑花由刺绣接续,多种针法层叠交织,虚实相映,令花边焕发出如诗般的韵律与张力。这种追求极致的工艺哲学,与江诗丹顿制表大师们对于精湛工艺的追求相契相合。橱窗之中,萧山花边以八瓣花苞形纹样为核心,环环相扣、连接成圆,既承袭其一贯的几何对称美学,亦为宝相纹的一种延展形式,寓意圆满、繁盛与文化的永续生长。借由金线与光影的交织演绎,传统纹样在当代语境中重焕新生。

橱窗背景以品牌标志性暖金色铺陈,细绘江诗丹顿延绵至今的高级制表“臻途”。正如传统纹样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焕发新生,江诗丹顿的传奇制表“臻途”亦在时光长河中赓续前行。本次创作以互联共生、永续生长的艺术形态,化为文明与时间的深邃对话,生动诠释了江诗丹顿“臻途”精神的永恒延续。

毕蓉蓉与“金缕问纹”

此次艺术橱窗视觉设计,由备受关注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毕蓉蓉与江诗丹顿联袂呈献。纹样,凝自然之序与织造之智,是人类最古老的视觉语言,也是毕蓉蓉个人创作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她的语境中,纹样超越静态装饰之限,成为如同呼吸般延展的文化结构,在解构与重构间延续生长,连接古今、贯通东西。

毕蓉蓉将其多年的文化深研凝练于橱窗作品《金缕问纹》之中。“金缕”象征金属与织艺的坚韧肌理,“问纹”则寓意艺术与古老纹样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作品以工艺为语言,融瑞士圣加仑蕾丝传统与中国萧山花边非遗技艺,将“切割—连接—再生”的工艺逻辑转化为艺术叙事。城市与自然、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于此层层交织,宛如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织锦。

青年艺术家毕蓉蓉借由“金缕问纹”主题橱窗,将萧山花边的细腻脉络与品牌标志性马耳他十字交织共融,于循环与交替中不断延展,巧妙致敬江诗丹顿绵延 270 年不曾间断的品牌历史与不渝传承。

纵观品牌历史,江诗丹顿始终怀抱对艺术与文化的不竭热忱,鼓励知识共享。秉承不断追求卓越的品牌理念,江诗丹顿先后与卢浮宫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级艺术文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024年7月,江诗丹顿亦与故宫学校签署公益教育合作协议,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推动钟表文化传承与技艺存续,迈向艺术与文化领域合作的全新里程碑。这些合作基于对遗产保护、培训与教育的共同价值观,江诗丹顿始终秉持对探索精神与创新理念的初心坚守,致力于发展精湛技艺,延续其自创立以来对人文艺术传承与弘扬的郑重承诺。

关于艺术家毕蓉蓉

艺术家毕蓉蓉,1982 年生于宁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8 年于四川大学中国画山水画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继而在荷兰获得Frank Mohr学院绘画专业艺术硕士学位。2022年,毕蓉蓉作为全球三位获奖者之一,在劳斯莱斯“缪斯”艺术项目首届飞翔女神挑战赛中获奖;2024年,毕蓉蓉入围香港M+博物馆“SIGG PRIZE希克奖2025”。

近年来,毕蓉蓉通过驻留等方式造访了不同城市,以个人化的视角对它们展开观察与记录。其主要方法就是采集并提取“纹样”。这些纹样来自当地的自然风景、建筑、街头海报,或者日常物体的表面。这些纹样就像不同城市和不同文化的皮肤,也成为艺术家个人的记忆碎片。作为创作素材,它们重新构建出层层交错的时空和风景,也凝聚了艺术家真实经验中的境遇、情感、故事,以及想象。

她的作品曾展出于多家重要艺术机构及公共艺术项目,包括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的装置作品“缠枝与茛苕”(2025),香港Centre for Heritage Arts & Textile 的空间装置“再编码—纹样XI-∞”(2020),上海明珠美术馆的空间装置“生长中的风景(III)”(2020),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的个展“纹样XI-∞”(2019),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公共艺术项目 “关于连结的第V, X, L, C 种方式”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公共艺术项目“流动之物”(2019)。